<p id="lzwzx"></p>

  • <acronym id="lzwzx"><label id="lzwzx"></label></acronym>

    雨巷教案

    《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所著现代诗。该诗描写了一位徘徊于悠长、狭窄、阴沉的雨巷的独行者,期待碰到一位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然最终却与之擦肩而过,给人留下了朦胧幽深的印象,反映了诗人迷茫感伤又充满希望的心境。诗人用象征性的意象及意象群来营建抒情空间,传达内心情感,并且融会了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晚唐五代纤弱婉约诗词的艺术营养。不仅如此,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的和谐的音律美。

    雨巷教案1

      一、导入

      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1. 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 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 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雨巷教案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4、掌握诗歌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1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雨巷》教案3。

      多媒体手段:

      1、录音机;

      2、投影仪。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导语设计:我们在前阶段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雨巷》教案3》。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

      1、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放完。

      2、放录音(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

      对。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4、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下面我们来放录音。大家一边听一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是形象的内容。(放录音第三遍)。

    雨巷教案3

      课 题:雨巷

      教学目标:1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 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3 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导入 。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二、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文学翻译家。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三、现代诗歌朗读要领:

      ① 确定情感基调 ② 确立语速③ 确定诗句的停顿④ 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四、字词积累

      巷道 ( Hang )街巷( xiàng ) 彷徨( 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颓圮( tuí pǐ ) 惆怅(chóu chàng )篱墙( lí )

      五、这首诗歌写了一个怎样的哀怨故事?

      时间:暮春地点:雨巷人物:丁香姑娘 我环境:细雨迷蒙

      道具:油纸伞 故事:我在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六、思考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意象: 明确:有6个油纸伞、 雨巷、丁香、姑娘 、 篱墙、 我

      1.油纸伞:

      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寂,凄清的氛围。

      2.雨巷:悠长 寂寥 狭窄

      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

      3.篱笆墙:颓圯

      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4.丁香

      首诗整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丁香纤小文弱、清香优

      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丁香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花虽美,但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很容易消失离去的。

      5.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哀怨、凄婉

      佛曰:

      前世五百次回眸,

      才换来今生擦肩而过

      6.象征

      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

      ——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

      ——理想的幻灭

      7.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8.丁香姑娘美在何处?

      外表美: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气质美: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古典美:在古老的雨巷,在悠长的石板路上,丁香姑娘撑一把油纸伞,与周围古朴环境完美融合,显示出古典的情味。

      9.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我”是个怎样的形象?

      是个怀着“希望”的,有美好理想追求的青年形象,但又是孤独、迷茫的。

      我:一个孤独的游子形象,一个理想的追求者。

      我,一个孤独忧愁的青年男子,在绵绵雨巷,渴望邂逅一位美丽的丁香姑

      娘,从这一层面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追求?

      爱情远大理想 人生信念 美好事物(丁香姑娘象征)

      七、本诗主旨:《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八、作者用雨巷、丁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1. 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仍然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和憧憬 虽然理想渺茫难以实现,但诗人诗人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 因梦想幻灭而产生的悲剧美

      九、艺术特色

      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2、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3、叠词的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4、押ang韵,排比。共七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韵2-3次,一韵到底。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使得音节舒缓悠扬,有一种音乐美。

      十、集体朗诵

      品味诗歌凄清惆怅的意境美与哀婉和谐的音乐美。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精品

    标签: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0
    【unjs.com - 学人智库】

    导语:《雨巷》是作者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以下是大学网unjs.com小编整理的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精品,欢迎阅读参考!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分析理解本诗意象和象征意味。

    3、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采用初读、精读、研读的方法,达到欣赏、理解的目的。

    2、允许进行个性化解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景美。

    【教学重点】1、 诵读。

    2、意象分析。

    3、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教学方法】借助声像资料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达到审美、赏析目的 ,对于复杂而朦胧的情感,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一定解读,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意象。

    【教具】音频朗读 课件制作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雨巷教案戴望舒

    标签:教案 时间:2011-10-10
    【unjs.com - 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一、导入

    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必修(二)第二单元诗歌《雨巷》教案

    标签:教案 时间:2011-03-11
    【unjs.com - 教案】
    雨  巷 戴望舒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雨巷诗人”戴望舒及其代表作,巩固诗歌的诵读技巧。 2、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诗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的语言,探究这首诗是如何营造出迷离恍惚朦胧优美的意境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诗的美,感受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过程 观赏相关的视频资料,初步感知诗歌; 朗读全诗,把握大意; 细读诗歌,体味诗味; 吟诵诗歌,把握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 深情吟唱,体味深意。 背诵全诗,加深理解。 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这样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诗人断魂的情感延续千年,而83年前,又有一位诗人,走在漠漠轻寒里的江南,依然是微雨纷纷,二十四桥揉碎在水波里,小阶上的苔痕泛着淡淡的水环,足音轻袅,一把油纸伞飘然在轻柔安稳的小巷,身后翩跹的落花,撒落了一地忧伤…… 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这份意境,就是《雨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个“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江南雨巷,体会一下那隽永的诗意吧 一、诵读与感知 1.诵读——比较——点评 学生自由朗读——3~5位学生朗读全诗——3~5位学生片段朗读。 这首诗歌被誉为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个新纪元",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复沓艺术运用得最好,另一方面是它在韵律方面承袭了传统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此外,同学们在朗诵时除具备良好的朗读要领如读准字音、停顿、重读、语调,最重要的是要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得精准到位。 2.诗歌情调初探 师:那么,从感情基调上来说,《雨巷》究竟是一首什么情调的诗呢? 板书:感知  (情调) 学生回答:这是一首忧伤、哀怨的诗歌 板书: 忧伤、哀怨 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那么我们朗诵的时候就要注意,不能用欢快的语调来读,而要尽量低沉,速度要慢,请大家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一遍。(配乐) 二、诗歌意象分析与主体探究 师:诗歌虽然讲求含蓄,但是诗人为了表达情感,往往要将情感寄托于某种意象。这首诗歌写了一个怎样的哀怨故事呢? 学生:一个男子追求女子而不得的故事 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让诗人牵肠挂肚、寤寐思服呢? 板书:把握  (意象) 学生:美丽、有气质、……丁香姑娘 师:大家归纳得非常准确,这是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为什么选择“丁香”作为姑娘的修饰语呢?这还要先从它的植物属性说起。它什么时候开花? 丁香也是古人的爱物。古人称之为“愁品”。它的特点是? 板书:把握 丁香 (意象) 师:同学们品析得非常细致,丁香的特点就是姑娘的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诗句来写这位丁香姑娘?请读出来 生: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边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师:“丁香姑娘”由盼望中出现、走近到消散,使“我”在追寻她时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生:期待——欣慰——失望——惆怅 师:诗人用丁香姑娘等典型意象构成了一幅忧伤的画面,一首忧伤的诗,那么诗人忧伤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呢? 生回答…… 师: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此时介绍戴望舒 板书:爱情  (主题) 师: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首诗的主题,仅仅是爱情吗?对此同学们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呢? 介绍创作时代背景,归纳忧伤原因: ①失恋之苦痛 ②现实之黑暗 ③人生哲理 可望而不可及 与美好事物擦肩而过 (贪玩时,我们把时间关在门外,一转身,才发现它已经从窗外溜走了。) 三、拓展、交流 1.你还知道哪些古典诗歌常用的典型意象? 2.诗人自己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它是一种介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的“吞吞吐吐的东西”。我们一起调动联想和想象,假如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公,结合诗中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的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的独特意境。 选择佳作,交流。   板书: 生活 政治 高于生活 哲理   这是一首 诗 感知 忧伤、哀怨  (情调) 把握 意象  ↓   爱情   ↓   生活 政治 (主题)   ↓ 高于生活  哲理    

    雨巷(教案2)

    标签:教案 时间:2011-03-09
    【unjs.com - 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堂课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问题,让你们分组讨论,现在就请各组委派一个同学把你们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  这首诗歌写的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丁香”,“姑娘”,“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我”等意象反复出现,并感觉到在那朦胧飘忽,缠绵哀怨的意境中,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情绪——诗人寂寥,愁怨,梦一般飘忽不定的情绪。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些意象。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 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大家讨论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教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四、艺术特色 1 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  2 复沓句式的妙用。  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3 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4 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 诗行中反复出现使得音节舒缓悠扬。  5 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小结  这首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就学完了,戴望舒的另一首《我用残损的手掌》也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诗篇之一,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阅读一下。  五 作业  1 背诵全诗。  2 请同学们推举一个朗诵好的同学,朗诵这首诗歌。另外再选两个同学把这首诗歌所表现的画面演出来。班会课上表演。 

    《雨巷》教案

    标签:教案 时间:2011-02-20
    【unjs.com - 教案】
    《雨巷》教案

    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绪;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象美;

    3、引导学生理解关于意象方面的常识。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范读来引导学生诵读,然后让学生通过绘画来理解诗中的意象美,以课件贯穿始终,以诗中的某一方面作为契机探讨和交流诗歌中的某些规律。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导语设计: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在诗歌的王国中,有异彩纷呈的各种形式的诗歌,在近80年前,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雨巷》,就因为写了这首诗,他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称号,那么大家考虑一下,这个诗人是谁?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下这首诗《雨巷》。

    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1928年,《雨巷》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从此人们再也走不出他的"雨巷"!

    戴望舒,早年留学法国,受过很多法国的影响,尤其深受象征派的影响很深,有这样一个作家--魏尔伦,对他的影响很大,魏尔伦是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处于那个时期的作家,作为一代知识分子,他写了很多知识分子在巴黎公社失败之后所面临的那些沮丧,失望,跟周围丑恶社会现实的悲愤的作品,戴望舒写的诗跟他的差不多。

    三、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品味

    高考语文雨巷教案2

    标签: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10-07-23
    【unjs.com -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高考语文雨巷教案2,是新人教版高考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51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高考语文雨巷教案1

    标签: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10-07-23
    【unjs.com -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高考语文雨巷教案1,是新人教版高考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50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高考语文雨巷教案3

    标签: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10-07-23
    【unjs.com -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高考语文雨巷教案3,是新人教版高考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54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标签: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08-01-21
    【unjs.com -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 、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一、导入  

    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在线看片a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p id="lzwzx"></p>

  • <acronym id="lzwzx"><label id="lzwzx"></label></acronym>